《論語》與禮儀
日期:2018/6/5
我們在2010年的仲夏提出了韻升新企業(yè)文化,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八年了。在這八年之中,我先后發(fā)表了《東瀛歸來話禮恥》、《禮儀之說》、《文化、禮儀與<弟子規(guī)>》以及《國人、國學與國性》等文章。
今天,我將與大家一起討論“《論語》與禮儀”。
八年時間,四度談禮。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是老生常談,是否年紀大了,人有些背了?
這讓我想起愛因斯坦的一個小故事。
當年,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的時候,有一次組織學生考試。待考完之后,他的助手跟著他一邊走,一邊小心翼翼地問:“博士先生,你為什么給這些學生的考題跟去年是一樣的?”
愛因斯坦回答說:答案變了。
同樣如此,我們今天雖然講的依然是“禮儀”,但是,答案也變了。
在這個“答案也變了”的背后,是我們各級干部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全面提高,對韻升新企業(yè)文化的認知進一步加深。
為此,我將從三個方面來進行闡釋。
一、向《論語》學“禮儀”之意義
要了解中華文化,孔子是我們永遠也繞不過的一座高山。不了解孔子,就無法了解中華文化。
史學大師柳詒徵在《中國文化史》一書中所言,“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shù)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后數(shù)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span>
從“年少好禮”到“青年問禮”,從“以禮治國”到晚年的“修詩書禮樂”,孔子一生都離不開禮,一生都在推崇“禮”、傳播“禮”。
《論語》中“禮”字總共出現(xiàn)了75次,當然,講“禮”方面的內(nèi)容就更多了。
那為什么孔子要如此推崇“禮”呢,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指出,“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也就是說,孔子所處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
而禮崩樂壞這個詞正是來自孔子?!墩撜Z·陽貨篇》中有這樣一句:“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边@就是“禮崩樂壞”這個詞最早的出處。
“禮崩樂壞”的表現(xiàn)是方方面面的:不懂等級的禮儀、孝順禮儀、尊卑禮儀及姿態(tài)禮儀等,這些都是禮崩樂壞行為的表現(xiàn)。
孝順父母其實是一個最基本的禮儀。在《論語·為政篇》中,“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孔子批評有人認為孝順父母僅僅是養(yǎng)活他們就行了,缺乏了最基本尊重的禮儀,孔子認為,這樣的養(yǎng)活父母與飼養(yǎng)動物沒有什么區(qū)別,他所批評的就是這種不懂孝順的禮儀。
從《論語》中的種種描述,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孔子所處的時代確實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但是,我們把這些描述與今天的社會相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當今的國人也存在著諸多不懂、不講禮儀的現(xiàn)象與行為。
現(xiàn)在流行的一個詞叫“葛優(yōu)癱”,指的就是一些國人在姿態(tài)禮儀上的一種不端的坐相。我曾經(jīng)不止一次地在機場VIP休息室里看到一些土豪,他們光著腳躺在長的沙發(fā)上玩手機,而全然不顧周圍的環(huán)境。
從菜場到商場、從廣場到機場,最起碼的、人之常情的排隊已成了稀罕之事,其實,排隊是一種對他人表示尊重的行為,它的本質(zhì)就是在講禮。但我們有些國人不但購物不排隊,登機不排隊,連開車也同樣沒有排隊的意識,方向燈也不打,一眨眼車子就擠在你的面前。
在公共場所推推嚷嚷、大聲喧嘩已經(jīng)是一種常態(tài),被他人嗤之以鼻,他們對此絲毫沒有一點感覺。
國外有些旅游景區(qū)用中文寫著“禁止吸煙,禁止吐痰,禁止大小便”,不知各位看了感受如何?
個人禮儀方面,我們也是極度地缺乏:
見面不打招呼,對人似乎冷若冰霜;
見面彼此介紹時,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有人用手指指著被介紹人的鼻子說:“這是某某某”。被介紹人的臉面充滿笑容,看來大家都習慣了被人指鼻子而沒有感覺。
在拜訪禮儀上,事先不預(yù)約、去前不確認;
在涉外禮儀上,不懂如何去尊重對方風俗等。
令人痛心不已的是許多國人對各種失禮行為已經(jīng)熟視無睹、無動于衷,對種種的“失禮”行為也早已習以為常。
我曾經(jīng)在《痛斥“不好意思”》一文中指出:
“從什么時候開始,‘不好意思’成為了今天國人最常用的表達所謂‘道歉’的詞語;但我認為,‘不好意思’這個詞語的甚囂塵上,恰恰說明,真正的道歉在今天的中國日漸缺乏;同時也更加地證明了,真正的禮儀、真正的文明在今天的中國已日漸淪喪?!?/span>
出現(xiàn)種種“禮崩樂壞”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這與百余年來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一系列打擊、沖擊密切相關(guān),當然,也與中國社會的發(fā)展狀況有關(guān)。
“新文化運動”高舉自由大旗,將禮儀視為精神“束縛”與“枷鎖”;
“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把“克己復(fù)禮”說成是林彪的反動綱領(lǐng),而粗魯、無禮倒成為革命與時尚的表現(xiàn);
改革開放后,國人受到了物質(zhì)生活與物質(zhì)文明的巨大沖擊,但又未能踐行“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
也正是對“禮儀”的如此地沖擊,造成了當今社會許多國人存在著不懂“禮”、不講“禮”的現(xiàn)象與行為,與我們國家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的地位極不相稱。
這就是我們今天為什么要學習、循教《論語》根本原因所在。
(一)“禮”教我們?nèi)绾巫鋈?/strong>
《論語》是教我們?nèi)绾蔚刈觥叭恕?,而最主要的道理就在“禮”字上,因為,是否懂禮這是人與禽獸的一個最根本的區(qū)別。
《禮記·曲禮》上說:“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敝v的就是“人”是靠“禮”才成為“人”這個道理。
孔鯉是孔子的獨子?!墩撜Z·季氏篇》中介紹,孔鯉從孔子身邊走過時,孔子問他,“‘學禮乎?’鯉曰:‘未也。’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幫硕鴮W禮?!?/span>
“不學禮,無以立”,說的是不學禮,就無法立足于社會;不學禮,也無法成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
孔子說他自己“三十而立”,那么三十而立到底“立”于什么?我認為,孔子在這里講他是立于禮,或者說他是靠“禮”而得以立足于社會的。
也許有人對學“禮”不太理解,覺得“禮”與我們太遙遠,他們認為只要工作干得好,有禮、無禮并不重要。但是他們沒有想到,假如我們不講“禮”,我們必將成為一幫烏合之眾,一群不講體面之人,我們也無法與外界交流或交往,作為企業(yè)也無法與其他單位協(xié)作或合作,作為個人更無法成為一個被他人、被社會尊重的人。
朱熹是宋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世尊稱為朱子。他在《四書集注》中就說,“不知禮則耳目無所加、手足無所措?!?/span>
在當今社會中,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遇到這樣的一些人,他們不懂“禮”是何物,見客人手足無措,更不要說如何禮尚往來了。
禮儀從表面上來說,它是教我們“怎么站”、“怎么坐”、“怎么行”。說到底,禮儀的本質(zhì)就是在幫助我們學會做人的道理,在幫助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如何“立”起來、“站”得穩(wěn)。
總之,禮儀讓我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一個獨立的“人”、一個受他人、受社會尊重的人。
(二)“禮”是教我們?nèi)绾巫鍪?/strong>
許多人認為,不懂禮儀也能辦好事情,也能得到他人的認可,禮儀與工作之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
然而,孔子認為不掌握禮儀就很難做好事情,行為也很不得體。
孔子在《論語·顏淵篇》中明確提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他強調(diào)了一切要以禮來作為我們行為準則。
在《論語·泰伯篇》中,孔子進一步講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span>
它的意思是:
“注重容貌態(tài)度的端莊、卻不知禮,就未免徒勞;只知道謹慎、卻不知禮,就流于懦弱;單憑匹夫之勇的膽量、卻不知禮,就會盲動闖禍;心直口快、卻不知禮,就會尖刻刺人?!?/span>
總之,沒有禮儀上的規(guī)范,我們的行為就會偏離正道,我們努力去做事也很難取得滿意的結(jié)果。
總之,禮儀并非形式和小節(jié),而是做人之根本。
(三)是“禮”把人和人連接起來
“禮”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
儒家將人的社會關(guān)系分為五種:父子、夫婦、兄弟、君臣和朋友,簡稱之為五倫。
人處于五倫之中,將負有不同的責任與義務(wù),比如“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君臣有義、朋友有信”等等。
《禮記》中講,“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span>
為此,各種社會的關(guān)系,不論是家庭內(nèi)部的父子關(guān)系、長幼關(guān)系,還是家庭以外的上下級關(guān)系和朋友關(guān)系,這些都需要用禮儀來加以規(guī)范與調(diào)節(jié)?!岸Y”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核心。
(四)“禮”是讓人從物欲中擺脫出來
今天的社會是一個物質(zhì)的社會,也是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許多人都被欲望所驅(qū)使,“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這樣的物欲驅(qū)使中,我們的社會也逐漸地變得粗俗不堪、浮躁無比。
面對這樣的社會,“禮”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就是能把人從物欲中擺脫出來,能把人從物欲的泥沼中拯救出來,也就是以禮制欲、以禮抗俗。
孔子在《論語·顏淵篇》中提出的“克己復(fù)禮”的真正含義就在于此。
國學大師吳宓對此有深刻的說明:“能以理制欲者,即為能克己?!币簿褪钦f,“克己”就是在抑制內(nèi)心中不合理之欲望。
這樣的“克己”就是禮。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中明確指出,“禮是使人之欲有節(jié)而得中?!?/span>
正如《荀子·禮論》所言:“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
它的解釋是:人有各種各樣的欲望,如果得不到那就要爭,爭奪的社會就一定會發(fā)生動亂,動亂的社會肯定是貧窮的社會。
為此,要讓社會每個成員的合理需求能得到滿足,那就必須制定一種規(guī)則,這就是禮的起源。
要讓社會達到和諧的狀態(tài),就必須要用禮來對“人”加以教育,讓“人”在這樣的禮儀中變得平和,這就是禮的作用與意義所在。
在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的《儒教與道教》一書中就寫到:
孔子所追求的“平和正是萬善之本”,儒家思想幫助人們從社會的粗俗不堪、喪失尊嚴的野蠻狀態(tài)下解脫出來。
面對物欲橫流的今天,要讓社會和諧、要讓人變得平和,“禮”是萬萬不可或缺的。
(五)“禮”是幫助我們?nèi)崿F(xiàn)人生的價值
人有五德,仁、義、禮、智、信。
諸德之中,禮為第一。
在《論語·顏淵篇》中,子曰:“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智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智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span>
意思是說,“憑智慧得到權(quán)力,但缺乏品德,即使得到了,也必然會失去;憑智慧得到權(quán)力,人品雖好,但不認真管理,則不受群眾尊敬;憑智慧得到權(quán)力,人品好、工作態(tài)度也好,但如果你的所作所為不符合禮儀規(guī)范,那也是有缺陷的?!?/span>
孔子認為,“動之以禮”是更高、也更難做到的一種禮數(shù)。他認為一個人要想達到完善的境界,在獲得“智”、達到“仁”、做到“莊”以后,還要實現(xiàn)“禮”。
過去對人的階層劃分,是用政治或者說出身為標準。但孔子在《論語·先進篇》中首次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判斷標準,他說“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span>
意思是說,在擔任領(lǐng)導之前,沒有接受過禮樂的系統(tǒng)教育,不知道怎樣為領(lǐng)導,便當上了領(lǐng)導。這樣的人是不可任用的。而那些從未擔任過領(lǐng)導的平民,他們在當領(lǐng)導前已經(jīng)全面系統(tǒng)地學習了禮樂知識,那我就選拔他、重用他。
在西周時期,人們因社會地位和居住地的不同,因此就有了貴族、平民和鄉(xiāng)野之人的區(qū)分。
孔子在這里提出了用人的標準,他提出人的高低之分與你的階級、財富與地位無關(guān),而與你是否懂禮、講禮有關(guān)。
為此,無論你是富翁,還是大官都需要學禮。只有懂禮、好禮了,才能被社會所接受,才能被社會所尊重。否則你就是一個土豪,或者你也只能是一個庸官。
孔子則在《論語》的“子路篇”和“憲問篇”分別講到“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它的意思是說,作為一個領(lǐng)導,你必須要好禮,只有好禮才能當一個好領(lǐng)導,也只有好禮才能當一個受人尊敬的好領(lǐng)導。
因為有禮、好禮而實現(xiàn)人生成功的最有說服力的例子就是孔子本人。儒學大師杜維明先生在《儒教》一書中所說:
孔子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那就是人人都可能成為圣人和杰出的人才。
孔子之所以成為圣人、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偉人,正是因為他好禮、尚禮、一生都在傳播禮,這正是我們從《論語》中感受到禮儀的意義所在,也是《論語》向我們揭示了人生的真諦。
二、向《論語》學“禮儀”之方法
剛才,我們討論了向《論語》學禮儀的意義,下面我們一起研究向《論語》學“禮儀”之方法。
首先,正如錢穆先生所說:
“我們?nèi)プx一本書,其實最重要的是,是從書里面讀出一個生命。因為一本書之所以有價值,之所以動人,不是這些文句,乃是它背后有一個生命在支撐著這本書。所以讀書的人不是只讀這些文句,而要從文句里面去體會,去看見這一本書背后的精神,其實,這就是這本書作者的生命。”
為此,我們學習《論語》,首先要明白,它不是一本普通的書,它是孔子用自己的生命去寫的一本有血有肉、有汗有淚的巨著。
生命是一個整體,讀《論語》、學孔子,我們必須要整體地學、反復(fù)地玩味、切己地體會;在此過程中去識得圣賢氣象,并通過這樣的過程來涵養(yǎng)自身的氣質(zhì)。
我們通過這樣的學習方法,可以發(fā)現(xiàn)孔子將活生生地站在我們的面前,他既不迂腐、也不專制,非常慈祥地給我們講的這些“禮”,都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學得了的“禮”,直至今天還是顯得如此的鮮活。
在此過程中,我認為有如下四點是特別值得我們學習的:
(一)要從《論語》中學孔子對禮儀的堅守
在《論語·八佾篇》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告朔餼羊”是古代的一種禮儀制度,講的是每到初一要殺一只羊來祭于宗廟。子貢認為,魯國的國君在初一的時候?qū)⒉粊碜鎻R祭祀,所以,子貢就建議不殺羊了。但孔子堅決不同意,他說了“爾愛其羊,我愛其禮”的 這句名言,表達了孔子對禮儀的堅守與重視。
我們知道,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教育家,弟子三千,高足有七十二人,但其中唯一被他稱為“好學”和“賢哉”的弟子只有顏回一個人。那么,孔子如何教導顏回的呢?在《論語·子罕篇》中,顏回嘆道,“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其意思是說,“老師善于有步驟地教導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禮節(jié)來約束我的行為,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啊?!?/span>
這一段話十分清楚地反映了孔子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具有廣泛的文化知識、全身心地受禮數(shù)約束的君子。孔子還特別強調(diào),所學的文化知識必須要節(jié)之以禮,即使詩書所載,也要以禮準之(即使是詩書中已經(jīng)寫明白了的,也必須用“禮”來對照,也要以禮準之)。這充分說明了孔子對禮儀的高度重視。
(二)要從《論語》中學孔子對禮儀的實踐
梁漱溟先生特別推崇《論語》,這是因為在《論語》這本書里,“孔子仿佛是在說他自己”——說他自己的生活,說他自己的生命,說他自己對“禮儀”的實踐。
在《論語·衛(wèi)靈公篇》中講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奔跋釉唬骸跋??!苯宰?,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span>
師冕是一個盲人樂師。他來見孔子,走到臺階前,孔子說:“這是臺階?!弊叩阶?,孔子說:“這是坐席。”主賓都坐好后,孔子告訴他:“某人在這,某人在那?!?/span>
師冕走后,子張不解地問:“老師您與盲人有必要這樣地接待嗎?”孔子說:“對的,這正是敬重他人的一種方式?!笨鬃釉俅斡盟约旱膶嵺`,告訴我們怎樣地與人交往的禮儀,而不管他是否是一個盲人。
(三)要從《論語》中悟“禮儀之本質(zhì)與形式”
“禮儀”有本質(zhì)與形式之分,我們既要從《論語》中學禮儀的形式,也要從《論語》中學禮儀的本質(zhì)。
在《論語·八佾篇》中,“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span>
這段話的背景是,林放看見當時的禮儀多重于繁文縟節(jié),懷疑禮的本質(zhì)是否應(yīng)該如此,于是他就去請教孔子??鬃诱J為他問得很好,切中了要害,為此,稱之“大哉問”,然后,孔子就舉例說明了“禮”之本在哪里。
孔子說,“禮,與其心中并不尊敬而儀節(jié)卻十分繁雜,倒不如儀節(jié)簡略而心中卻是很尊敬;辦喪事,與其心中并不悲哀,卻把儀節(jié)搞得十分隆重,倒不如儀節(jié)筒單,而心中充滿悲哀?!?/span>
孔子指出,禮的“本”是人們道德修養(yǎng)的真情實感,與此相對應(yīng)的那些行為方式,則是禮的形式。兩者相比,孔子認為“禮儀”的本則更為重要。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孔子不重視禮儀的表與禮儀的形式。
(四)要從《論語》中悟“禮儀之變與不變”
變與不變是世界萬物永恒的主題。
對禮儀來說,有需要我們必須堅守的內(nèi)容,但也需要我們根據(jù)時代與對象的不同,而加以變化或者說改變的部分。
對于“禮”,孔子強調(diào)“吾從周”。但是,他并非死死抱住周禮的一切而不放。孔子從的是西周的大禮,認為禮之根本不能變。至于小禮,如春秋禮帽之用料,他就認為完全可以改變。
在《論語·子罕篇》中,孔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倍Y帽用麻料織造,這是周禮的規(guī)定;現(xiàn)在改為絲料,節(jié)儉,我完全贊同。
在禮帽的用料上,孔子選擇了不“從周”,而是“從眾”,這充分地表達了他的禮之根本不能變,而小禮是完全可以改變的思想。
總之,我們從《論語》學禮儀,要整體地學、有機地學,認真地學,反復(fù)地悟,才有好效果。
三、向《論語》學“禮儀”之內(nèi)容
我們向《論語》學“禮儀”,要學習《論語》中所闡述的關(guān)于“禮儀”的四個基本原則。
(一)平等的原則
平等的原則,體現(xiàn)在《論語·八佾篇》中的那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指出,人們不希望被人此般對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地待人。其意思是“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強加于他人”。
當你希望用某項規(guī)則去要求別人的時候,你必須明白,適用別人的,也必須適用你自己。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應(yīng)奉行“平等”的原則。
(二)適度的原則
在《論語·八佾篇》中有一句“禮之用,和為貴”的名言。
“和”即適度的意思,實施禮儀要求適度,不可過。
禮儀的適度原則是要求施禮時,既要到位,又不要過頭。不到位或做過了頭的禮儀,都會讓人感覺不好,甚至會讓人感覺到失禮、無禮。
對領(lǐng)導不尊重或尊重不夠無疑是無禮的表現(xiàn),但過分地恭維領(lǐng)導或表現(xiàn)出一副卑躬屈膝的模樣,則會令人反感,也是一種無禮的表現(xiàn)。
請客人吃飯,寒酸的接待會讓客人覺得不受歡迎;但過分地揮霍與浪費,也同樣會讓客人覺得難以接受與誤解,這都是一種失禮的行為。
禮少了,被認為是“失禮”;禮多了,會顯得很“恭維”。
為此,禮要有節(jié)制,禮要有節(jié)度。所謂“禮節(jié)”,就是要有禮有節(jié),禮儀的適度原則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尊敬的原則
在人際交往中,尊敬他人這是一個人良好素質(zhì)的表現(xiàn),也是建立良好人際關(guān)系的基礎(chǔ)。
無端不尊敬他人這是失禮的表現(xiàn),同時,這種行為也將會失去他人的尊重。我們?nèi)绻莆樟诉@項原則,就掌握了禮儀的核心。
在《論語》中,孔子特別推崇這項原則。他在《顏淵篇》中講“出門如見大賓”,其意思是“出門要像會見賓客一樣,要穿著整潔”,其目的是要表示對他人的尊敬。
我們經(jīng)??匆娪行┤嗽诖蠼中∠镏写┲鹿浣?、購物、串家門,我們在出差時,也經(jīng)常能看見在入住酒店的大堂或公共場所里,有人穿著浴袍、拖著拖鞋到處亂轉(zhuǎn)。殊不知,他們的這種穿著既表現(xiàn)出對他人的極不尊重,也充分地暴露了這些人的教養(yǎng)與素質(zhì)。
同樣在這一篇中,孔子又指出,“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span>
其意思是說,“君子對待工作要認真負責,不出差錯;對待他人辭色尊敬,要合乎禮節(jié)。那么,天底之下,到處都是好朋友、好兄弟?!彼?,只要你把握了“尊敬”的這個原則,就無須擔心沒有好朋友、好兄弟了。
(四)自律的原則
禮并非通過外界的約束來構(gòu)建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所以,禮不是強制性的。
古人講人際關(guān)系有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這五種,里面的父子、夫婦、長幼、朋友都是自然形成的關(guān)系;君臣的關(guān)系一般是上下之間的關(guān)系(但也可以在某種意義上轉(zhuǎn)化成內(nèi)在的自然的人際關(guān)系)。
中國人的理念,是建立在這樣的人與人、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基礎(chǔ)之上的,而這些關(guān)系是萬萬不能顛倒的。同時,也正因為他們是自然形成的,為此,在如何處理這些關(guān)系上,是不可以用制度去約束,而必須要強調(diào)每一個人在搞清楚自己在不同關(guān)系中的身份后,去自覺地采取適當?shù)男袆踊蛐袨椤?/span>
一個人上有老、下有小,這就意味著他有兩個身份:在子女面前是父母,在父母面前是子女。對此,他是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份,也會根據(jù)自己的身份去遵循自己的行為準則。
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其含義就是“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話不聽,不合禮的話不說,不合禮的事不做”。這里面并沒有任何強制性的約束條件,而更多的是對個人的言行提出了用于自律的規(guī)范。
在《論語·鄉(xiāng)黨篇》中,也有很多用于規(guī)范我們言行舉止的內(nèi)容。
在如何處理人與人的關(guān)系上,《論語》對其他的人際關(guān)系,也都提出了一些“禮”的規(guī)范。
在《論語·鄉(xiāng)黨篇》中談到對長者的禮儀,“鄉(xiāng)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它的意思是,“鄉(xiāng)親們的飲酒儀式結(jié)束時,要讓老人先走,其他人才能出去?!睆娬{(diào)的就是長幼有序、敬老尊賢的一種人際交往的禮儀。
我們不僅對父母、對長者,哪怕是碰見陌生人,都應(yīng)該彬彬有禮待人。其實,當你在尊重了他人的同時,你也受到了他人的尊重。
在公司內(nèi)部,在上下級關(guān)系面前,我們應(yīng)當采用什么樣的交流方式?《論語·鄉(xiāng)黨篇》中指出,“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這就是說,我們在對下屬說話時應(yīng)該是一種溫和而中肯的態(tài)度,這就是“侃侃如也”;而跟領(lǐng)導說話時,應(yīng)該是一種正直而恭敬的態(tài)度,也就是“訚訚如也”。
《論語》中的孔子像個可親可敬的長者,他從自己的生命實踐出發(fā),循循善誘、娓娓道來,告訴了我們?yōu)槭裁葱枰Y儀、又當如何履行禮儀。
然而,“禮儀”就是在這樣的一點一滴細節(jié)之中,也在這樣的對內(nèi)對外奉行之中。
學論語,關(guān)鍵是在實踐,學禮儀的核心,在履行。
古人曰“半部論語治天下”,我相信通過我們各級干部的認真研學《論語》,公司的企業(yè)文化必將早日落地,我們公司的核心價值觀,也必將早日植根于每個干部員工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