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維明先生曾對儒學有過著名的“儒學三期”的分類。
“儒學第一期”是指從先秦到漢,是儒學從齊魯?shù)牡胤轿幕l(fā)展成為中原文化。在這個過程中,“禮”的觀念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這正是我《<論語>與禮儀》一文所闡述的內(nèi)容。
“儒學第二期”是指宋明時期,儒學傳播到韓國、日本等國家,儒家思想也因此從中原文化發(fā)展成為東亞文化的主流。在這個過程中,儒家思想對企業(yè)(當時叫“商賈”)的發(fā)展起到重要作用,并推動了東亞企業(yè)在上世紀80年代的崛起。這正是我《<論語>與企業(yè)》講座所介紹的內(nèi)容。
“儒學第三期”是指上世紀的“五四運動”后,針對今天中國乃至全球的社會問題,著力研究儒家思想應當如何發(fā)揮價值。我今天與大家討論的就是《論語》與社會的關系問題。
(一)《論語》與“為己”
2018年,世界哲學大會在北京舉行。這個會議被譽為“哲學界的奧運會”。世界哲學大會于1900年創(chuàng)立,5年舉行一次,這是首次在中國舉辦。
這次會議的主題是“學以成人”。簡單說,就是“學做人”。
為什么要定這個主題?用杜維明先生的話說,因為“學做人”已被全世界的哲學家共同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思考而又特別嚴峻的重大問題”。
說到“人”,這正是《論語》研究的首要問題。在《論語·學而》篇中,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說的是,不怕別人不了解我,怕的是我自己對“人性”不了解。這個“人性”不但指他本人,也泛指我們作為人所共同的“人性”。
要做“人”,首先要知“人”。這話看上去易,實則很難。
最近,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賀建奎宣布完成“世界上首例基因編輯嬰兒”,整個社會為此鬧得沸沸揚揚。
從科學角度來講,這位賀教授應該是很“知”人了,甚至“知”到對“人”的基因也可以作出任意編輯的“水準”。但是,他不知道對還沒有出生的嬰兒以科學的名義進行任意的基因改造是嚴重踐踏人類倫理的。這樣的做法既不人道,更反人性。
著名生命倫理學家邱仁宗教授譴責說,“這種行為是遠遠低于我們能夠接受的底線的,是最不道德的。”
這位賀教授雖然是科學家,但在知人乃至做人這個問題上,卻是荒謬至極。
為此,這個“學做人”的“人性”需要好好理解,而對如何“學”也需要好好地理解。
這個“學做人”的“學”源自于《論語》。整部《論語》是用“學而”所開篇的,第一個字就是“學”,第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學到的知識若有機會付諸于實踐,那是一件很高興的事”。
由此可見“學”的重要性,以及“學”在《論語》里所具有的特殊地位。
何謂“學”?梁啟超先生在《孔子與儒家哲學》一書中講到,孔子講的“學”并不僅僅是從書本里學知識。
在《論語·學而》篇中,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庇矛F(xiàn)代漢語來說,意思是“君子吃不求飽、住不求安,做事靈敏、言談謹慎,積極要求上進,就算好學了”。
在《論語·子張》篇中,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边@里說,好學就是“日日月月都要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日日月月都要努力做自己能做之事”。也就是說,每天在做事上進步一點,每月在修身上提高一些。日積月累,這就是好學了。
可見,孔子的“學”就是“學做人”;而“學做人”的目的,則是實現(xiàn)對自我的提升。孔子之學,也因此被稱為“為己之學”。
在《論語·憲問》篇中,有一句名言:“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边@句話的意思是,為學的目的是修養(yǎng)自己,而不是展現(xiàn)給他人。
孔子在這里分辨“學”之差異,所強調(diào)的是真正的“學”是“為己之學”,要不斷地提升自我。在孔子看來,“學”是為了提升和成就自己。但這種成就不是世俗意義上的“功成名就”,而是人性的成就。
寧波鄉(xiāng)賢王陽明在15歲的時候,問了老師一個問題,“何為天下第一等人?”老師說,“讀書登第。你好好念書,你父親是狀元,你也可以成為狀元。”王陽明回答說,“狀元不是天下第一等人,做圣人才是天下第一等人?!蓖蹶柮鬟@里所講的圣人,就是一個人性完美、道德高尚的人。
做這樣的圣人,也正是孔子真正關心的問題。
然而,現(xiàn)在我們的國人在關心什么?
今天市面上流行兩類與“人”有關的書:一類是教人怎樣在名利場上鉆營與出人頭地;另一類是教人怎樣市儈地處理人際關系,溜須拍馬、媚上欺下。這些書都打著“經(jīng)營自我”、“人生策略”之類的旗號。光看這些書名就讓人惡心,居然把自我作為經(jīng)營的對象?
孔子從不談經(jīng)營自我與人生策略,他談得更多的是人生的意義與人生的理想。
“日本企業(yè)之父”澀澤榮一告誡我們,“人生在世,為人之道,要避免陷入誤區(qū),就要先熟讀《論語》?!?/span>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物欲的社會,很多人被物質(zhì)所蔽,許多人為名利所惑,造成人性的喪失和自我的迷失。為此,學《論語》就顯得特別有時代意義。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如同新儒學大師徐復觀先生在《中國人文精神與世界危機》一文中所說:“在此情形下,人變成了一個純物欲的存在;在物欲中,淹沒了作為一個人的存在。人變成了物,只有洋房、汽車、黃金、股票等等,這是個很大的危機。”
很多人作為一個“人”,“他們在生理上已經(jīng)衰老,但在心理上卻沒有滿月;他們的軀體已經(jīng)接近墳墓,但在人格上卻沒有健全。”
商人造假、學者抄襲、歌星吸毒、官員貪腐,這些所謂“成功人士”的行為,都是喪失人性的表現(xiàn)。
要強調(diào)的是,正如柳詒徵先生在《中國文化史》中所指出:孔子教我們“為己之學”,不是讓我們不顧身外之物,他只是讓我們把關注的重點從外面放到自己身上,放在“如何成就自己”上,因為只有成己才能成物,為己才能為人。
對于這樣的“學”,還必須如孔子所說,要“學而時習之”。
這樣的“學”乃是人性的提升,必須用整個人生去“習”,習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之中,習到生命的成長和人生的歷程之中。
王陽明講的“知行合一”、蔡元培講的“好學力行”,都是這個含義。只有通過這樣的“習”,我們才能真正實現(xiàn)“學”,并最終做好“人”。
(二)《論語》與“安人”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論語》的第二句話,講的是“安人”,或者說是人際的交往。
作為生活在人群中間的我們,如何既“為己”、又“安人”,這就是《論語》的核心。
梁啟超先生在《孔子與儒家哲學》一書中也講到,整個《論語》乃至整個儒家思想,一個是修己,另一個就是安人。梁先生寫到:“儒家哲學,范圍廣博。其用功所在,可以《論語》‘修己安人’一語括之。”
“修己安人”一詞來自《論語·憲問》篇,原文是: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痹唬骸叭缢苟押酰俊痹唬骸靶藜阂园踩?。”
解釋如下:子路問:怎樣才算是一個君子呢?孔子答:修養(yǎng)自己,嚴肅認真地對待工作。子路又問:這樣就夠了嗎?孔子又答:修養(yǎng)自己,與周圍的人和睦相處。
可見,在孔子的心目中,“修己”或者說“為己”是第一步;在此基礎上,第二步則是去“安人”,就是如何處理好人際的關系。
儒家在強調(diào)“為己”之后,還特別強調(diào)“安人”,這是因為人無法跳出社會關系而獨立存在。
這就是馬克思所謂的“人的本質(zhì)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所以,《論語》不僅是一部“為己”的要義,也是一部“安人”的指南,它告訴了我們許多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和原則。
《論語·學而》篇中講,“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边@段話指出,處理家庭關系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根本。家庭關系處理得好,工作關系、社會關系自然就會處理得好。
我們常常用“以德報怨”這個詞來形容一個人的美德。但孔子對此明確反對。他在《論語·憲問》篇中說,“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比绾螆蟮?、如何報怨?孔子說:要用公平、正直來回應怨;而面對恩情,必用恩報。
可見,孔子的思想對我們處理人際關系,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指南。
現(xiàn)代社會的人際關系存在很多問題,最大的表現(xiàn)是人際關系的冷漠。這是當今社會道德喪失的體現(xiàn)。
2018年10月28日上午十時許,重慶萬州發(fā)生了一輛大巴在長江二橋墜江的重大事故,車上司乘人員全部遇難,事件震驚中外。調(diào)查表明,大巴墜江的直接原因是一位女乘客在乘車過程中與駕駛員發(fā)生了爭吵。蠻橫耍潑的女乘客、情緒失控的男司機、冷漠無情的乘客們,造成一個不該發(fā)生的重大悲劇。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雙方的爭執(zhí)中,車上的乘客無一出來阻止,個個袖手旁觀,每人都置身于度外,這種集體的沉默,從而造成一場集體的沉沒。
在這場集體沉默背后,反映了當今中國社會的另一頑疾,那就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冷漠,或者說人際關系的疏離。
這樣的人際疏離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個是陌生人之間的關系淡漠,包括鄰里之間老死不相往來,對公共事務漠不關心等等。另一個是熟人之間的關系失序,這體現(xiàn)在家庭成員之間缺乏足夠的尊重,朋友之間缺乏足夠的真誠,伙伴之間缺乏足夠的坦誠等等。
要解決這樣的人際關系問題,我們還是要從《論語》中去尋找答案與智慧。
思想家韋政通先生在《現(xiàn)代中國的道德問題》一文中寫到,“這樣的人際疏離正是道德解體的征兆,只有當人與人處在比較親和的關系中,才能生起關切與同情?!?/span>
我們學習《論語》,就是要恢復我們的道德性,以改善當今社會這種冷漠的人際關系。因此,我們不僅可以從《論語》學習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技巧,更可從人性深處去獲得處理人際關系的思想智慧。
孔子在《論語》第一段論及如何“安人”的時候,是從“朋友”這種人際關系先講。按照儒家的說法,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有五種關系,這五種關系也被稱為“五倫”,朋友關系是其中之一倫。
這“五倫”,是在《孟子》中首次提出的,分別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把朋友關系連到一起的,是一個“信”字。
在《論語》中,談及“朋友”關系時都用一個“信”字。在《論語·學而》篇中,“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講的都是“信”。在《論語·公冶長》篇中,子路問孔子的志向,孔子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對朋友講的也是“信”。
我認為,《論語》第一段從“朋友關系”講起,其實就是要突出“信”。因為這個“信”正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石,也是構建社會秩序的基礎。而這個“信”,不僅屬于朋友之間,也存在于父子、夫婦、上下級、買賣雙方乃至陌生人之間。
現(xiàn)代社會,正如我在《論信任》一文中所言,很大的問題就體現(xiàn)在,“信任不但在陌生人中不存在,在熟人之間也正在逐漸喪失?!?/span>
最近在溫州發(fā)生了一個事件。一個11歲孩子失聯(lián)了整整5天,全溫州乃至全浙江都在為這個孩子的命運揪心??勺詈蟀l(fā)現(xiàn),這不過是孩子母親所導演的一出鬧劇,其目的是為了測試丈夫?qū)ψ约汉秃⒆拥闹匾暥取?/span>
夫妻之間居然要靠“綁架”孩子來測試感情,幼小的孩子居然成了夫妻感情的試金石,這個案例足以說明,今天社會的信任已經(jīng)匱乏到何種程度!
面對如此的信任匱乏,清華大學孫立平教授講到:“任何社會關系都必須建立在信任之上。近年來,中國的社會生活中出現(xiàn)了信任危機以及相應的社會秩序解體,這應當引起國人的嚴重關注。”
李嘉誠先生曾經(jīng)在汕頭大學發(fā)表題為《無心睡眠》的致辭,他這樣講到:“我活到這個年紀,各種個人得失,早被風風雨雨沖淡,還有何憂心?我只憂心,人與人之間欠缺互信。”李嘉誠先生呼吁,“構建社會信任是民族最好的無形資產(chǎn)”。而要重建這樣的社會信任、恢復和諧的人際關系,務必要從推崇“信”、倡導“信”的《論語》中去學習。
《論語·憲問》篇講“不逆詐,不臆不信”,說的是“不要事先懷疑別人欺詐,不要事先懷疑別人不講信用”。為此,你首先要主動向他人給出你的信任。
第二,你要通過你的行為,去贏得對方的信任。至少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好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最后,正如《稻盛和夫的論語》一書所言:“我們在向外界尋求信任之前,首先應該從自己的內(nèi)心尋找讓人信任的力量。一定不要忘記,與他人之間的信任關系,其實是自己內(nèi)心的一個反映。要想培育真正的相互信任關系,首先必須讓自己成為一個值得他人信賴的人?!?/span>
因此,要想“安人”,首先還是要“為己”,因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也正是《論語》第一段,在“安人”之前,首先講“為己”的原因所在。
(三)《論語》與“入世”
孔子教我們“為己”,也教我們“安人”,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在人群中間的“人”。
孔子教我們要在人間去解決“人”的問題。
在《論語·微子》篇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孔子讓子路去向兩個隱士問路。隱士對子路說:“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豈若從避世之士哉?”意思是:“現(xiàn)在這個社會,像洪水一樣的壞東西到處都是。以你們的力量,怎么能改變得了呢?還是和我們一起逃離這個社會吧?!?/span>
子路把這段話轉告孔子,孔子說了這樣一段名言:“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币馑际钦f:“人不是生活在鳥獸中,我不和人打交道,和誰打交道?如果社會井然有序,那我就無需努力了。”
以上是直譯,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正因為社會上存在這么多的問題,我不干誰干,我不說誰說。天下有難,匹夫有責啊。
孔子之所以是孔子,就在于他始終把自己置身于人群里、社會中。他不是社會的旁觀者、更不是社會的逃避者,而是社會生活的參與者和改造者。
對于孔子這段話,新儒家大師徐復觀先生闡釋說:“孔子不逃避往自然,不逃避往虛無空寂,擔當起人類現(xiàn)實生存發(fā)展的命運?!?/span>
杜維明先生更明確指出,孔子這段話體現(xiàn)的是一種“入世精神”,而這種入世精神已經(jīng)成為當今世界人文發(fā)展的主流。
面對現(xiàn)代社會存在的種種問題,我們要向孔子學習的,就是這樣的“入世精神”。
《論語·述而》篇中講,“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孔子擔心的是人們不修德、不好學、聽到好人好事不跟著做、有了錯誤不及時改正,這種入世精神是一種憂患意識。
《論語·子罕》篇中講,“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很多人做事都是功虧一簣,孔子卻是只要開始,就一往無前、使命必達,這種入世精神是一種不懈奮斗。
《論語·里仁》篇中講,“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孔子沒有一天忘記自己的理想,無論順境逆境,即便顛沛流離,這種入世精神也是一種理想堅持。
這種入世精神最重要的體現(xiàn)是在《論語》第一段的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人們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這不就是君子嗎?
這里的“君子”與《論語》在很多地方講的“君子”不同,其正確的含義是藏在《論語》的最后一段中,即:“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這個“人不知,而不慍”的“君子”,乃是承擔使命之人。
對君子來說,這樣的“入世精神”還體現(xiàn)為一種 “以天下為己任”的大愛情懷。
《孟子》講,“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span>
禹一想到天下的人有淹在水里的,就覺得仿佛是自己讓他們淹在水里似的;后稷一想到天下的人還有挨餓的,就覺得仿佛是自己讓他們挨了餓一般,所以才那樣急迫地去拯救他們。
這是一種對天下蒼生的大愛情懷,而不是當今那些對他人袖手旁觀、對社會隔岸觀火的冷漠行為。
這樣的“入世精神”還體現(xiàn)為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擔當精神。
儒家相信“命”,是承認每個人都有一定的限制。就是說,人有很多方面是不能選擇的。譬如,我的性別、我的父母、我的出生地等,都不是我可以選擇的,沒有選擇的可能。
但是,君子在知“命”以后,卻不會被這些限制所束縛。他恰恰是要把這些限制轉化成自身進一步發(fā)展的動力。
馬克斯·韋伯曾經(jīng)說過:“如果沒有反復地在人間追求不可能的東西,那么可能的東西也實現(xiàn)不了。這是一句至理名言?!边@就是說凡事只要奮發(f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成功。凡事不努力,一切皆有成功的可能,也將統(tǒng)統(tǒng)被丟失。
君子是在實踐這句至理名言。因此,他不消沉、不氣餒、不自怨自艾,也不玩世不恭。
君子自然不是普通人。他對普通人對自己的“不知”,自然就是“不慍”。
“燕雀焉知鴻鵠之志”——面對普通人的不理解,君子自然是一點都不生氣。
“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我們都在人世間,我不幫你,誰幫你?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正因為天下無序,我才需要更加努力。
要成為這樣的“君子”是很難的,連孔子都說自己“五十而知天命”。
現(xiàn)在我們再看看《論語》第一段,就會發(fā)現(xiàn),它更有意思了。
它是從第一句“學而時習之”開始講起,希望我們要“好學”;講到第三句是“不亦君子乎”,希望我們最終成為“知天命”的“君子”。而孔子在《論語·為政》篇中,描述自己的一生,是“十有五而志于學”,然后到“五十而知天命”。
孔子人生最重要的階段,正是從“好學”到“知天命”的過程。
所以,很多學者把《論語》第一段稱為“小論語”。這是因為:首先,從普通人的“為己”和“安人”,到君子的“知命”與“入世”,第一段話基本涵蓋了《論語》的全部內(nèi)容。其次,從開始的“好學”到最后的“知天命”,第一段話也基本涵蓋了孔子的一生。
錢穆先生在《我一生內(nèi)心只是尊崇孔子》這篇文章中講到:我一生最信守《論語》第一章孔子的三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教我們的做人之道,亦即是教我們做學問的最大綱領。
在我看來,我們要真正讀懂《論語》,還應該把最后一段結合起來看?!墩撜Z》的最后一段是: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這段話是完全對應著第一段來講的。
“不知禮,無以立也”,對應的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講的是“為己”之道,這正是我《<論語>與禮儀》所講述的內(nèi)容。
“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對應的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講的是“安人”之術,我在《<論語>與企業(yè)》中也涉及這部分的內(nèi)容。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對應的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講的是要努力做“知命”、“入世”的君子,這正是本篇《<論語>與社會》所闡述的內(nèi)容。
所以,我把《<論語>與禮儀》、《<論語>與企業(yè)》、《<論語>與社會》這三篇文章稱為我的“《論語》三論”,他們從不同角度共同構成了我對《論語》的解讀和對孔子的崇敬。
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幫助大家對《論語》有更多的了解,對孔子更感親切,也因此對韻升的企業(yè)文化,對韻升提出的“企業(yè)社會學”有更多的思考與實踐。
2018年已經(jīng)過去,過去的一年被認為是幾十年來最為艱難的一年,“經(jīng)濟寒冬”已成為2018年的年度符號。
面對這樣的經(jīng)濟形勢,有人悲觀,有人無奈,有人無助,有人吶喊,但卻讓我想起《論語》中一段著名的話。
此話在《論語》中被重復了兩次,它就是“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仁者不憂”說的是一個具有理想、有價值追求的人,他視危機為機會,他始終相信,只要我們致力于成為受社會尊重的人與企業(yè),就一定會實現(xiàn)宏大的目標。
“知者不惑”說的是一個具有智慧的人,他是不會被當前的重重困難所迷惑,他會從解決困難中去發(fā)現(xiàn)、捕獲新的機遇,以謀求新的發(fā)展。
“勇者不懼”說的是一個不畏懼困難的人,他比誰都清楚,在實現(xiàn)理想與目標的過程中,一定會面臨很多困難與挑戰(zhàn);同時,他比誰都自信,因為他肩負使命,雖百折而不撓、歷千難而不餒。
在《論語·憲問》篇中,孔子把這句話稱為“君子道者三”。
2019年將成為未來幾年、十幾年最為關鍵的一年,是決定我們國家、眾多企業(yè)以及無數(shù)個體命運的關鍵一年,自去年開始直至今天,本人已連續(xù)為大家做了“《論語》三論”的演講。也正是希望與要求我們韻升的干部員工,尤其是公司高管能以“不憂、不惑、不懼”之精神,去擁抱明天,實現(xiàn)理想,以實踐我們的人生價值。